煤炭項目沒有保險:保險業領導者拒絕為新的煤炭項目投保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iStock

煤炭項目沒有保險:保險業領導者拒絕為新的煤炭項目投保

煤炭項目沒有保險:保險業領導者拒絕為新的煤炭項目投保

副標題文字
隨著撤出的保險公司蔓延到歐洲以外,終止煤炭項目保險的保險公司數量翻了一番。
    • 作者:
    • 作者姓名
      量子運行遠見
    • 2022 年 3 月 27 日

    洞察總結

    隨著主要保險公司撤回對煤炭產業的支持,重大轉變正在發生,反映出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永續性以及與全球氣候目標的一致性。 此舉可能會加速全球煤炭產業的衰退,導致煤炭公司營運成本增加,並有可能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 長期影響延伸到各個部門,包括勞動力、技術和政府政策,標誌著對環境責任的更廣泛的文化變革。

    煤炭項目沒有保險背景 

    超過 15 家保險公司(總資產達 8.9 兆美元,佔全球保險市場的近 37%)已開始撤回對煤炭產業的支持。 此前,已有 10 家保險公司取消了 2019 年向煤炭公司和燃煤電廠營運商提供的保險,到年底取消的保險公司數量增加了一倍。 這些公司的決定反映了人們對煤炭環境影響的日益認識以及投資策略的轉變。

    許多保險公司已逐漸停止對煤炭產業的支持,以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並表達對《巴黎氣候協定》的支持。 全球氣溫上升以及洪水、野火和颶風發生頻率的增加導致整個國際保險業的索賠上升。 氣候相關災害的這一趨勢促使人們重新評估風險,並將重點轉向更永續的能源。 

    由於煤炭是全球碳排放的最大單一來源,加上氣候變化,保險業和許多金融服務提供者都認為煤炭產業不可持續。 取消對煤炭的支持不僅是一種象徵性姿態,也是一項實際的商業決策。 透過遠離可能需要面臨重大監管變化和公眾監督的行業,這些公司正在為環境責任至關重要的未來做好準備。

    破壞性影響

    整個保險業逐漸結束對煤炭產業的支持可能會加速全球煤炭產業及其營運公司的衰落,因為這些公司將無法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運作發電廠和礦場。 無論煤電廠營運商未來能夠獲得什麼保險政策,由於缺乏可用的選擇,其保費都可能會令人望而卻步,這可能會增加煤炭公司和礦工的營運成本,進一步降低其相對於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並最終導致未來勞動力的縮減。 這一趨勢可能需要促使政府和組織為煤炭行業的工人制定過渡計劃,並專注於再培訓和教育,為他們迎接新興行業的新機會做好準備。 

    隨著煤炭產業的衰退和發電量成長的停止,再生能源公司可能會從投資者那裡獲得更多資金。 保險公司還可以為再生能源產業設計新的保單和保險套餐,產業參與者可能會將其視為替代煤炭產業過去利潤的收入來源。 這種對再生能源的關注重點的轉變不僅符合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而且還為保險業本身開闢了新的市場和成長機會。 透過提供針對再生能源公司獨特需求的專業產品,保險公司或許能夠促進對未來能源生產至關重要的產業的成長。

    這一趨勢的長期影響超出了所涉及的直接行業。 透過加速煤炭的減少和促進再生能源的成長,保險業的政策轉變可能有助於更廣泛的環境責任文化變革。 這一趨勢可以提高能源部門的生產力,減少碳排放,並為每個人創造一個更清潔、更永續的未來。

    煤炭項目無保險的影響

    煤炭項目無保險的更廣泛影響可能包括:

    • 現有煤炭公司必須為自己投保,從而增加了營運成本,導致消費者的價格可能上漲,並使小型煤炭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具挑戰性。
    • 由於銀行和保險公司拒絕為新貸款融資並提供保險選擇,煤炭公司、電力運營商和礦商紛紛倒閉,導致特定地區失業,政府需要有針對性的干預來支持受影響的社區。
    • 隨著先前針對煤炭的投資轉向支持再生能源產業,促進清潔能源技術進步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再生能源產業將在未來 20 年內呈指數級增長。
    • 教育和職業培訓計劃的轉變,支持工人從煤炭行業向再生能源行業轉型,從而培養出更具適應性和技能的勞動力。
    • 各國政府重新評估能源政策和法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能源生產格局,從而製定支持再生能源並阻止化石燃料使用的新立法。
    • 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再生能源專案的新投資產品和服務,為清潔能源領域的中小企業提供更便利的融資。
    • 消費者對能源的意識越來越強,要求更清潔的選擇,導致住宅區越來越多地採用再生能源,從長遠來看,能源成本可能會下降。
    • 開發能源儲存和分配新技術,以適應再生能源的成長,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為投資再生能源的國家提供更大的能源安全。

    需要考慮的問題

    • 如果未來所有形式的燃煤發電停止,您認為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否有效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 除了太陽能和風能,如果未來燃煤發電不復存在,還有什麼其他形式的能源可以彌補能源供應缺口?

    洞察參考

    此見解引用了以下流行和機構鏈接: